君子之道-进取之道

2022-2-27 philsun 点滴

第一章 君子进取之道
原文: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(《周易·乾卦》象)
译文:天道运行刚强劲健,君子因此要努[力不停地奋发图强。
解读:这句话既是中华民族远古祖先对客体世界的认识,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。正是因为有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,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才得以几千年绵延不绝。

原文: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(《周易·乾卦》象)
译文: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,君子应像大地那样增厚美德,以自己的最大努力,容载万物。
解读:大地的品格,就是以宽厚的盛德承载万物。君子也应该秉承大地的胸怀,厚德载物。

原文:君子以见善则迁,有过则改。(《周易·益卦》象)
译文:君子见善美之德,就应倾心向往,有了过错便马上改正。
解读:君子要着眼于修身之道增进自己的善行,同时及时地改正自己的过错。

原文:君子以顺德,积小以高大。(《周易·升卦》象)
译文:君子遵循美德修行之道,积小善而逐渐成就崇高而宏大的事业。
解读:君子要进德修业,既不能停滞不前,也不能急于求成,要点滴积累,循序渐进,不可一日懈怠。

原文: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。(《孟子·告子下》)
译文:在忧愁患害中足以使人生存,在安逸快乐中却反会使人灭亡。
解读:忧患中能坚定人的意志,而安乐往往让人失去奋斗的勇气。这是历来仁人志士用来激励自己的经典名言。

原文: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。(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)
译文:厚禄高官不能动摇我的心,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的志向,威力相逼不能挫折我的气节。
解读:有了仁,有了礼,有了义,得志时与百姓一起沿着义的大道向前走,不得志时,便独自沿着义的路走下去。富贵、贫贱、威武都不能改变。

原文: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(《论语·述而》)
译文:君子心胸平静、坦然、宽广,小人经常局促忧愁、悲观。
解读:君子性格应是坦白率真、开朗坦然,行为光明正大、无机诈、不做作、无隐瞒,风度是泰然自得,做事心里坦然而没有顾虑,真诚待人。而小人心态常处于忧愁担心,面孔忧虑,忧郁烦闷,为琐事担心,整天唉声叹气,遇事多伤感。

原文:临大节而不可夺也。(《论语·泰伯》)
译文:君子在面临做人大节考验的紧急关头时,不可动摇屈服。
解读:大节,属于个人的社会道德品质范畴,一般是指在国家的存亡安危,以及一些大事的紧急关头时,一个人所表现出的节操,特别是指国家临难不苟的节操。

原文: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愿乎其外。(《礼记·中庸》)
译文:君子在现在的位置上,做他所应该做的事,不羡慕自己本位以外的东西。
解读:君子每时每地都要安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,应心无旁骛。

原文:君子怀德,小人怀土。(《论语·里仁》)
译文:君子怀念道德,小人怀念乡土。
解读:这里的“怀”作怀念、怀抱、怀藏解。由于君子怀藏的是道德,所以能以道德引导别人。由于小人怀念的是乡土,所以关心的只是单纯的穿衣吃饭,缺乏精神和文化上的追求。

原文: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,无诸己而后非诸人。(《礼记·大学》)
译文:君子先要求自己具有高尚品德后再要求他人做到,自己先不做坏事,然后才能要求他人不做坏事。
解读:君子应首先严格要求自己,率先垂范,以身作则,正人先正己。

原文:君子戒慎乎其所不赌,恐惧乎其所不闻。君子慎其独也。(《礼记·中庸》)
译文: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,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。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警惕。
解读:君子无论在何种时候,无论别人看见与否,无论别人听到与否,都要谨慎做人,带着敬畏之心做事。人前人后言行一致。

原文:所谓诚其意者,毋自欺也。(《礼记·大学》)
译文:所谓意念真诚,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。
解读:每个人的想法诚与不诚,别人都看得一清二楚,装模作样没什么益处。心里怎么想的,会显露在外表。

原文:富润屋,德润身,心广体胖,故君子必诚其意。(《礼记·大学》)
译文:财富能使房屋华丽,德行能使人品德高尚,心胸宽广能使体态安适。因此,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。
解读:君子品行高尚,心中无愧,坦荡处世,身体舒泰,这就是德润身。内心善良的外表,就体现为泰然处之。

原文:人不可以无耻,无耻之耻,无耻矣。(《孟子·尽心上》)
译文:一个人不可以没有羞耻,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,真是不知羞耻呀!
解读:羞耻之心,人皆有之。能够为自己的羞耻感到可耻的人,是能够改正过错的人,是改过自新之人。

原文: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善天下。(《孟子·尽心上》)
译文:困顿时搞好自身的品德修养,得志时便使天下百姓普遍地各得其所。
解读:君子在困顿时不丢掉义,自我修养、自得其乐;得志时不偏离道,施恩泽于百姓,使百姓不感到失望。

原文:君子有三变:望之俨然,即之也温,听其言也厉。(《论语·子张》)
译文:君子有三种神态变化:远远看去他严肃庄重,接近时就觉得他温和可亲,听他说话而又严厉不苟。
解读:君子既有温文尔雅的一面,也有庄重严厉的一面。这种态度的不同表现,是因事、因时、因地不同而表现出来的。

原文: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(《论语·泰伯》)
译文: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,因为他责任重大,实现抱负的路途遥远。
解读:孔子最早提出“任重道远”这一经典名言。这里士即君子。作为君子,就要有刚健的性格和远大的抱负。这种理想和抱负决定了他承担的社会责任重大,实现这种理想和抱负的道路是很长的,因此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。

原文: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其不能也。(《论语·学而》)
译文:君子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,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。
解读:一个人在社会上还未做出成绩之前,还没有成名之时,不为人们了解是很正常的现象。君子不应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,应该担心的是自己是否了解别人,是否具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本领、品行和能够引起别人重视的才能。

原文:人不知而不愠(yùn),不亦君子乎!(《论语·学而》)
译文: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,自己也不生气,不也是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吗?
解读:一个人要有坦荡的风度,当别人还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和品行之时,当做出成绩还没被人承认之时,当自己被别人误解之时,自己也不生气,没有怨恨情绪,这才是君子的气度。

原文:君子之于天下也,无适也,无莫也,义之与比。(《论语·里仁》)
译文:君子对于天下的事,没有非这样做不可的,也没有一定不可以这样做的,只要按照道义的要求去做就可以啦。
解读:很多事情的处理,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固定的方式方法,怎样解决是属于无可无不可的,衡量的标准就在于是否符合道义的要求。

原文:君子怀刑,小人怀惠。(《论语·里仁》)
译文:君子关心法度,小人怀念恩惠。
解读:这里怀为怀藏、怀念之意。君子怀藏的是法律,所以他主张治理国家要用法度。小人怀念的是恩惠,所以斤斤计较于小恩小惠。

原文: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(《论语·里仁》)
译文:君子懂得的是义,小人懂得的是利。
解读:孔子是第一个破除原有的物化标准下衡量君子和小人的人。他第一个提出以道德标准区分君子和小人。之前衡量君子小人的标准为是否有社会地位,如是否贵族出身,是否做官,是否乘车马等。孔子提出的标准是“怀德和怀土”“怀刑和怀惠”“喻义还是喻利”等精神层面和道德层面的标准。

原文:德不孤,必有邻。(《论语·里仁》)
译文:有德的人不会孤立,一定会有和他志同道合的人。
解读:坚守道德道义的人,到处都会有,向往道德道义的人也会到处存在,志同道合的人也是到处都存在,坚守道德的人时刻都会有知音,不会孤单寂寞。

原文: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(《论语·学而》)
译文:君子专心于基础性的工作,根本树立了,仁道也就由此而产生。
解读:君子所从事的一切都应立足于礼义道德这一根本。

原文: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(《论语·述而》)
译文: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,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。
解读:儒家提倡“安贫乐道”,孟子后来发展为“富贵不能淫、贫贱不能移”,重视的是坚守气节,而把富贵看得很轻。当然儒家也不排除从正道而来的富贵。

原文: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。(《论语·述而》)
译文:君子在做事和学习时,发奋用功,连吃饭也忘了;快乐得把一切忧愁都忘了。
解读:这里提倡的是一种精神,做事要专心致志、发奋用功。忧愁的事对每个人的一生来说,都是不可避免的,我们要以乐观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它。

原文:亡而为有,虚而为盈,约而为泰,难乎有恒矣。(《论语·述而》)
译文:没有却装作有,空虚却装作充实,穷困却装作奢侈富足,这就很难做到有恒心,也难于保持一定操守。
解读:穷困却要表现豪华,内心困顿而外表却装作坦然等,这些都是虚伪矫饰的做法。这是一种内心缺乏自信的行为。这些行为都无法保持长久,也永远培养不出善良的本性和坚定的意志。

原文:勿意,勿必,勿固,勿我。(《论语·子罕》)
译文:不凭空臆测,不把事情看得绝对化,不固执己见,不唯我独是。
解读:这里提到的四个“勿”,都属于思想作风方面的问题,是孔子拒绝和否定的东西。四字表达的都是从言到行的理论倡导,没有明确界定的概念。如“勿我”,就是说“不要唯我独是”,即不搞唯我主义。但生活中,该有我的地方和时候依旧要有我的存在。何时有我、何地有我,此处没具体说。我们应从积极方面理解,不要僵化地理解这四个字。

原文:君子居之,何陋之有?(《论语·子罕》)
译文:有君子住的地方,没什么闭塞偏僻可言的了。
解读:“九夷”即“淮夷”,商周时期散居于淮、泗之间,北与齐、鲁接壤,与中原相比,属偏僻狭小之地,文化相对落后。孔子想搬到东方的九夷部族去住,有的人对他说“那地方偏僻闭塞,是一个文化落后的地方,不适宜你去住。”孔子认为,对于有追求、有理想、有信念的人来说,物质和环境的好坏是次要的,到哪里都能坚守自己的信念。

原文:子在川上曰: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”(《论语·子罕》)
译文:孔子在川流不息的河边上感叹地说:“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,日夜不停地流去。”
解读:虽然是感叹岁月的无情流逝,但实质上是孔子勉励人们不要枉费和虚度年华。

原文:法语之言,能无从乎?改之为贵。(《论语·子罕》)
译文:对于严肃而合乎原则的话,能不听吗?可贵的是,听了以后,能够改正自己的不足。
解读:对正言规劝,要照着去改正错误;对恭维赞扬,要探究一下对方的真实意图。孔子提出的这两个问题,对于我们正确听取各方面的意见,是有所启发的。

原文: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(《论语·子罕》)
译文:到了大寒季节,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。
解读:赞美松柏的语句,在孔子以前便有。但是,松柏能和名言连在一起,并赋予丰厚优美的正能量,包含着很深的哲理,是孔子的功劳。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,既考验一个人的品格,也能极大的鼓舞人们的坚强信念。

原文: 君子不忧不惧。(《论语·颜渊》)
译文: 君子不忧愁,不恐惧。
解读:人有远虑,就没有近忧。由于君子心胸坦荡、宽阔、远大,因此他就没有什么可忧愁、可怕的了。

原文:巽(xùn)与之言,能无说乎?绎(yì)之为贵。(《论语·子罕》)
译文: 恭顺赞许的话,听了能不高兴吗?可贵的是,能够进一步探究这种恭维的真实意思。
解读:恭维赞扬的话,好听顺耳,是人人都喜欢的。但重要的在于说恭维话的人的目的是什么?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?对恭维话要保持清醒头脑。

原文:君子敬而无失,与人恭而有礼。四海之内,皆兄弟也。(《论语·颜渊》)
译文:君子严肃谨慎而没有过失,对人恭敬而有礼节,那么,天下四海之内就都是兄弟啦。
解读:“四海之内皆兄弟”,这一名言,在孔子看来是有前提条件的,即君子要做到谨慎无过失,恭敬有礼节。

原文:主忠信,徙义,崇德也。(《论语·颜渊》)
译文:君子坚守以忠实诚信为主,使自己的思想合乎道义,这就是可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。
解读:忠实、诚信、讲道义是君子修养的重要内容。

原文:爱之欲其生,恶之欲其死;既欲其生,又欲其死,是惑也。(《论语·颜渊》)
译文:喜爱他的时候就希望他长寿,厌恶他的时候就巴不得他马上去死;既要他长寿,又要他短命,这就是迷惑。
解读:君子不主张对人的绝对化态度。对一个人有好印象,就把人看得绝对好,对一个人印象不好,就把人看成绝对的坏,并在感情上有所取舍。这种人的思想方法和认识论都有失偏颇。

原文:说而不绎,从而不改,吾末如之何也已矣。(《论语·子罕》)
译文:只是高兴而不去推究其真意,只是表示听从而不改正错误,那我对他就没办法啦。
解读:君子反对满足于表象的了解,主张对问题深入研究。更反对那种表面上听从,而实际上仍然我行我素的阳奉阴违做法。

原文: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。(《论语·颜渊》)
译文: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,不成全别人的坏事。
解读:“成人之美”是一副好心肠的话语,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很多人。这种好心肠是超经济超地位的,是不计回报不计利益的。但不能无原则地一味隐恶扬善。不成全坏事是对的,但更重要的是不能隐瞒坏事。

原文: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(《论语·子路》)
译文:君子能取长补短,协调各种不同意见,以达到和谐,但绝不是苟且求同,也不盲从附和;小人则只是苟且求同,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。
解读:不同事物和谐地配合叫做和,如烹饪是五味相和,音乐是五音相谐。同样的东西凑在一起叫做同,如一碗水加在一桶水里。同则没有五味的差别,也没有五音的差别。和与同是相对立的两个概念。和就是使不同的事物、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意见达到和谐、协调。力求和谐与和谐的破坏,是事物发展中的两种状态,对事物的发展都是重要的。我们要力求和谐、团结、稳定,达到“和而不同”,而不是盲从附和。

原文:君子泰而不骄,小人骄而不泰。(《论语·子路》)
译文:君子宽厚安详舒泰而不骄傲,小人骄傲凌人而不宽厚安详。
解读:宽厚和骄傲,也是衡量君子小人行为的外在标准。

原文:君子上达,小人下达。(《论语·宪问》)
译文:君子追求的是向上通达,小人追求的是向下通达。
解读:此处“上达”“下达”的具体内容,可解释为上达于仁义、下达于财利;上达于道德、下达于器,即农工商各行各业;上达于长进向上,下达于沉沦向下。无论何种含义,君子与小人是根本不同的。

原文:或曰:“以德报怨,何如?”子曰:“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”(《论语·宪问》)
译文:有人说:“用恩德来报答怨恨,怎么样?”孔子说:“那又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?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,用恩德来报答恩德。”
解读:“以直报怨”与“不念旧恶”有相似之处。不以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,也就是坚持了正直,即以直抱怨。在没有根本利害冲突的社会里和人们之间,这是达到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好办法。但是,在存在激烈利害冲突的社会里,离开现实利益去片面强调不念旧恶、以直报怨,结果适得其反。

原文: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(《论语·颜渊》)
译文:自己不愿意要的,不要加给别人。
解读:这是子贡向孔子提问问题的答复。子贡问孔子“能有一个字竟可以终身实行的吗?”孔子回答说“大概就是恕字了”,并且解释了“恕”的意思就是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。”“恕”,可解释为将心比心。这样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将心比心而言,你不要的东西,就不要加给别人了。这句话是孔子经典中的经典名言,古今中外影响很大。

原文:君子义以为上。(《论语·阳货》)
译文:君子把义当作最为崇尚的。
解读:义在儒家地位崇高,它是德的重要方面,也是实践德的正义行为。

原文: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,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。(《论语·阳货》)
译文:君子有勇而无义就要作乱,小人有勇而无义就会盗窃。
解读:君子有勇与小人有勇、君子勇而无义与小人勇而无义,是有区别的。

原文:恶称人之恶者。(《论语·阳货》)
译文:君子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。
解读:君子不轻易谈论别人的过错,这是由他的修养决定的。

原文:恶居下而讪上者。(《论语·阳货》)
译文:君子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上级的人。
解读:君子反对以下犯上。

原文:恶勇而无礼者。(《论语·阳货》)
译文:君子厌恶勇敢而无礼的人。
解读:勇敢而无礼的人并不是仁人,也不是君子。这种勇是小人之勇。

原文:恶果敢而窒者。(《论语·阳货》)
译文:君子厌恶果敢而顽固不通、执拗到底的人。
解读:虽然果敢,但不通事理,是君子历来所反对的。君子提倡灵活和有权变的人。

原文:恶缴而以为知者。(《论语·阳货》)
译文:君子厌恶偷袭别人成绩而又自以为聪明的人。
解读:君子反对作弊和耍小聪明的人。

原文:恶不孙以为勇者。(《论语·阳货》)
译文:君子厌恶毫不谦虚却自以为勇敢的人。
解读:不谦虚和勇敢不是一回事,不能把不谦虚误认为是勇敢。

原文:恶讦以为直者。(《论语·阳货》)
译文:君子厌恶把揭发和攻击别人的短处自以为直率的人。
解读:揭发和攻击别人的短处是修养差的表现。不能把攻击别人误认为是勇敢。

原文:不降其志,不辱其身。 (《论语·微子》)
译文:君子不降低自己的志向和气节,不辱没自己的身份和良心。
解读:这句话是孔子赞扬商代遗民伯夷和叔齐的,称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保持着自己的高风亮节。这反映了君子对个人独立人格的重视。

原文:言中伦,行中虑,其斯而已矣。(《论语·微子》)
译文:君子说话合乎伦理,行为经过思虑,那也不过如此罢了。
解读:儒家对君子行为的要求,既要审慎地思考后做出决定,行为又要符合伦理。这样便能做到行为廉洁,便可以达到孔子所讲的“无可无不可”的境界。

原文:他人之贤者,丘陵也,犹可逾也;仲尼,日月也,无得而逾焉。人虽欲自绝,其何伤于日月乎?多见其不知量也。(《论语·子张》)
译文:别人的所谓贤德,好比是丘陵,还是可以超越过去的;孔子好比是日月,是不可以超越的。虽然有人想要横绝超越太阳和月亮,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?只是说明他不自量而已。
解读:这是孔子的弟子子贡对孔子的赞扬。他真实地反映了孔子思想的伟大和深邃。

原文:君子一言以为知,一言以为不知,言不可不慎也。(《论语·子张》)
译文: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明他是明智的人,一句话也可以表明他是无知的人,说话不可以不慎重。
解读:君子说话应该谨慎,因为他是众人的表率,言行对别人都具有导向作用。

原文:立之斯立,道之斯行,绥之斯来,动之斯和。(《论语·子张》)
译文:教百姓立身于礼节,百姓就能立;引导百姓,百姓就会跟着你行动;安抚百姓,百姓就来归附;动员百姓,百姓就会同心协力。
解读:君子讲的立,就是知礼而立。安身立命必须立足于礼节礼仪的要求。

原文:其生也荣,其死也哀。(《论语·子张》)
译文:君子活着,百姓都亲近和尊敬他,死了以后,百姓都为他哀痛。
解读:这也就是所谓君子“生的光荣”,死后仍活在人们心中,流芳百世。

原文:不知礼,无以立也;不知言,无以知人也。(《论语·尧曰》)
译文:不懂得礼节礼仪,就无法立身处世;不善于分析别人言论的是非善恶,就无法了解人。
解读:君子把礼的地位和作用看得很高,对一个人的了解是通过言和行知道的。君子反对不知礼和不知言。

原文:君子可逝也,不可陷也;可欺也,不可罔也。(《论语·雍也》)
译文:君子可以前去救援别人,却不可陷害他;可以欺负他,但不可以愚弄他。
解读:君子的见义勇为行为,不应该受到诬陷,更不应该受到欺负和欺骗。



标签: 君子

发表评论:

Powered by emlog 鲁ICP备13004488